信息大綱
證道:改教運動五百年巡禮4-信心與行為(10/22/2017)
經文:雅各書(James) 2:21-26
金句:可見,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,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。這樣看來,人稱義是因著行為,不是單因著信。(雅2:22,24)
大綱:
1. 認識兩種義(羅3:28;雅2:21)
2. 並行與成全(雅2:22-24)
小組、家庭討論問題:(建議)
1. 你曾有過自覺不夠好的經歷?為什麼這麼感覺?這經歷如何影響自己與神、與人的關係?
2. 分享這次主日信息中,印象最深的心得是什麼?當「信心」與「好行為」之間不平衡時,會產生哪三種危機?自己可能處於哪一個危機之中?
3. 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。你會如何描述自己信心現在的狀態?可以如何在生活中體現自己活潑的信心?請跟小組或家裡的人分享,彼此勉勵將信心與行為並行,並且讓信心因行為得以成全。
牧場短語:
生發仁愛的信心
經文:「我們靠著聖靈,憑著信心,等候所盼望的義。原來在基督耶穌裡,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,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。」(加5:5-6)
常聽人說宗教都是勸人為善;宣稱「惟獨信心」的基督信仰是如何看待善行?究竟,行善的愛心與信心之間有什麼關係?愛對一個基督徒的得救確據有何意義?
宗教改革運動提出「因信稱義」,來反對當時羅馬天主教主張的信心加上善行而得救。根據聖經清楚的啟示,我們的確是惟獨透過信心被神稱義。然而,稱義的信心並非踽踽獨行,而是一定伴隨著愛而來。
改教先驅馬丁路德認為,信心是愛心的根基,愛心是信心的結果;信心缺少愛心就不是信心,愛心沒有信心就失去方向。保羅在加拉太書5 :5-6一方面表明,「在基督耶穌裡,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」,意思就是說行為在人的得救上毫無果效,人無論做什麼在神面前都沒有任何功勞,惟獨信心才使基督的義歸算在人身上;另一方面,他指出「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」,意即有功效的信心會生出愛心的果子來,否則就是假的信心,正如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(雅2:17,20,26)。
從邏輯上的先後次序來看,信心在愛心之前,愛心並不能形成信心,更不能取代信心。然而,愛使信心有了真實性,真正的信心會產生愛的行動,沒有愛心的信心根本不存在!在哥林多前書13:2「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,也明白各樣的奧祕,各樣的知識,而且有全備的信,叫我能夠移山,卻沒有愛,我就算不得甚麼。」保羅並非把愛置於信心之上,而是反對沒有愛的假信心,諷刺那些以恩賜、神蹟自我吹噓的人,其實根本沒有相信神。沒有愛,信心不可能存在,更遑論全備。
反之,有愛心不等於有信心。我們不能憑外在的善行,甚或神蹟,來判斷內在的信心。保羅從未說人靠善行或愛而稱義,耶穌更斥責那些「奉祂的名傳道,奉祂的名趕鬼,奉祂的名行許多異能」的人:「我從來不認識你們,你們這些作惡的人,離開我去吧!」(太7:22-23)。真信產生愛,但愛心不能轉化、代替信心。
基督信仰中的信心,絕非僅是頭腦上接受一套教義就能稱義的信心,也不是用滿腔熱血的善行來證明自己真有信心。真正的信心是活生生、有血有肉,會抓住神的心去愛祂、愛人。信心在愛中實踐自己,愛心是信心生命性的表達,兩者不可偏廢其一。今天,就讓我們活出一個會不住成長、會長出愛心的信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