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主裡深根.jpg  

偶然間看到這篇文章,對照著神在這二年帶領我們正在進行的事工(微信網路每日靈修小組,以及腳前燈路上光系列),心中頗有感觸。上帝知道我們的限制,也知道如今牧者的難處。祂早已經有了謀略和方法,來幫助已經進入了國度的信徒,如何被更好的裝備,進入成熟的地步。運用網路的確是現今非常有效的辨法,來面對這一群離散的信徒。聚會多不代表靈命深,而真實的靈命是每天的操練與神同行而來的。只有回到最扎實的基本功,才有可能建造真實的屬靈成熟的生命: 信徒恆常的靈命操練,如個人讀經、祈禱、奉獻、服侍等牧者和教會有帶領和指導責任,但是信徒也必需回應,擔起自已的責任,做自已每日的功課。我們本應幫助那些踏進信仰的基督徒,教導他們要親自承擔責任,主動地餵養個人靈命。我們應及早教導他們不參加聚會時如何讀經,並如何進取地操練個人靈性。再次感謝神的帶領,賜給我們這樣完善的雁群飛微信小組,讓我們可以在一個清楚確實的架構底下,做每日的操練。

聖靈的果子可以認出來.jpg   

打破聚會的迷思

胡志偉牧師 (原始網頁參考連結)

  最近,美國著名的「柳溪教會」(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) 發表一份名叫《揭示》(REVEAL) () 的調查報告,引發甚多討論;對深受北美福音信仰文化影響的華人教會,我們也可從中有所反省。

  調查報告以電郵方式,訪問11,000位來自7間地理與文化相異的堂會 (包括「柳溪教會」在內),了解會眾的靈命成長、教會生活及滿意程度等。從統計整理,信徒按其靈命深淺可分為4 : 尋道者 (exploring Christianity)、成長者 (或初信者,Growing in Christ)、成熟者 (Close to Christ)及委身者 (Christ-centered)

聚會多、靈命淺

  該份報告揭示「越花時間聚會並不預期有靈命成長」,真正的成長來自尋道者轉為成長者、或成長者轉為成熟者。堂會內大小不同聚會的效用只發生在尋道者及初信者身上;相反的,這些聚會對成熟者及委身者的效用不大,而只有個人靈性操練才能預期有委身基督的生活。四分一受訪者反映「靈命停滯」,認為堂會所作的不能深化信仰。

  「柳溪教會」主任牧師海波斯 (Bill Hybels) 向會眾承認:「我們犯了錯。我們本應幫助那些踏進信仰的基督徒,教導他們要親自承擔責任,主動地餵養個人靈命。我們應及早教導他們不參加聚會時如何讀經,並如何進取地操練個人靈性。

  這間甚多教會領袖前往取經的「柳溪教會」,重新發現所投放的資源,本以為多了不同類型的聚會,多了更有質素的節目,就能對信徒的靈性成長有幫助。如今「柳溪教會」領袖發現信徒參加聚會與靈命成長是兩回事情;而華人教會領袖對「聚會」有過多的迷戀,甚至有部分教牧理解「牧養」只是為不同會眾「搞聚會」而已。

  《揭示》的發現,正與近年來香港不少堂會所作的「自然教會發展」診斷結果一致,教會頭號弱項就是「充滿熱忱的靈性」(passionate spirituality)。當教會領袖錯誤判斷以為「聚會出席率」增高,就等同教會質素提升,這是不幸的誤會!如今多了研究,証實聚會只對信仰浮淺的信徒有些幫助,卻對那些成熟的信徒作用不大。當教會領導層越想透過搞好聚會來促進信徒靈性,聚會又要「人多勢眾」、「節目吸引」,於是作為媒介的聚會,逐步就成了主體;而注意力由關注信徒的靈命,轉移至重視出席人數,結果是「聚會越大型、內容越淺薄」,經過一輪忙亂之後,還是模樣依舊!

聚會少、操練多

  當我們醒覺全球教會的危機,就是「虛有其表」(數量) 取代了「道化生命」,帶來了斯托得 (John Stott) 的批判 :「缺乏深度的成長」(growth without depth)。我們不要任由「聚會主義」宰制教會生活,抗拒不必要的或過多的大型聯合活動,教牧要教導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信仰,關注的不是幫助信徒成長的「聚會」(programs),卻是信徒恆常的靈命操練,如個人讀經、祈禱、奉獻、服侍等

  筆者並非倡導「不聚會主義」,信徒照常參與崇拜、團契或小組、主日學或聖經課程等;只是教會領袖要重新認知:一個聚會不能滿足靈命深淺不同的會眾,要釋放那些成熟的及委身的,毋須參與固定聚會以外的「非常規」聚會,因為這些聚會確實對他/她效用不大,而他/她可自行餵養本身。可惜的是華人教會文化多不是這般思考,認為越愛主越要多聚會,而委身者 (多是長執、堂委、部長、導師等)更要作好見証,就是「逢會必到」。

 

  教會倘要關注神子民的生命質素,就要減少聚會或所編排的程序。如有堂會定時開放空間,鼓勵信徒可以在其中安靜讀經與祈禱,並非搞讀經或祈禱的聚會。惟有教會領袖改變思維,裝備信徒能自發自主地成長,不再倚賴聚會,才能有更大的成長空間。教會領袖不再期望所有信徒花時間在聚會上,倒是個別指導那些成長的或成熟的如何實踐信仰,活出福音

  信徒的健康成長歷程,包括身體可見的與不可見的;當可見的部分大了 (同工多了、聚會人數多了等),或部分器官成熟,如高大的身軀、敏捷的反應、永不言倦的體力等,就能確立個體「長大成人」(弗四13)。然而,我們更要關注的是看不見部分的成長:成熟的判斷、穩重的行動、持久的毅力等。如今獨立思考的信徒越來越少,創意與活力不足,這一切可能是教會領袖一手造成的,我們培育了一群「倚賴聚會」或「倚賴教牧」的信徒!

總結

  當教會領袖重新思考「教會不是聚會」,「分散的會眾」(scattered church) 重要過「聚集的會眾」(gathered church)而教會領袖如何裝備這些「分散的會眾」在世界中發揮使命,正是我們要個別約談、給予指導或支持鼓勵的。教會領袖不要再慣性地以「聚會」來處理一切的問題,肯打破聚會的迷思,正是華人教會於08年的新挑戰!

 

()REVEAL

   Missional Muse

   Bradley Wright網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雪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